|
叉鱼一、叉鱼的理论根据。夏日炎炎,淀水表层温度升高,水中常滋生一些极小的昆虫。这些昆虫爬到一些鱼的脊背上、鱼鳃内生存,使鱼感到瘙痒,这其实就是鱼身上的寄生虫。这时,鱼浮到水面,借阳光温水驱虫解痒。另外,大鱼刁二晒太阳不开食(不吃食),黑鱼不晒太阳不交尾。这样,便给叉晒的渔家提供了机会。叉晒,主要是叉鲤鱼和黑鱼。一则是鱼较大,好下叉,容易猎取;二则这两种鱼的习性决定了它们比较有规律的晒脊地点。黑鱼多在苇塘边、水稍浅的地方;鲤鱼多在淀心、水深处。 二、叉鱼的具体过程。 1、叉鲫鱼或鲤鱼。时近中午,一只轻巧灵便的鸭排子(鸭排子,白洋淀放鸭子专用的小木船,这是白洋淀最小巧的木船,最多载二人,用些种木船去叉鱼,很明显就是为了更好的控制船体,不惊动鱼儿。)悄然无声息地离岸向淀中划去。除去一个棹船的人外,另外一人手拿钢叉坐在船头,警惕地观察小船四周的情况,惟恐稍有疏忽,惊跑了晒脊的鲤鱼。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就像刚刚奶着了孩子的妇女,每一个动作都是精心设计好了,不敢发出一点声响。鸭排子滑行速度极慢,犹如一条慢慢游动的大龟、当小船划行到一片清水(即无水草的凉白区,本地叫白子)附近时,目标终于出现在眼前:黑绿色的水丛中,有一条稍稍隆起的黑岗,岗下又微露几许暗白色。这是一条约有二三斤重的鲤鱼正潜藏在水中晒着脊背。躬身、挺直、举叉、射出这一连串动作只在一瞬间完成。钢叉下沉又向前滑动了一段距离,终于停住了。这时钢叉叉起了一条鲤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