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详细内容

作家孙犁

 

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短篇小说《荷花淀》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后,重庆《新华日报》和各解放区的报纸转载,新华书店发行单行本,香港的书店也予以出版。孙犁小说荷花一样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坛广泛的关注。他的著名短篇小说《荷花淀》《风云初记》等,开启了中国“诗化小说”的先河。其中,《荷花淀》《芦花荡》分别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一、之二”。

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

1956年3月的一天,孙犁正在写作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的第十九节。午睡起来,因眩晕摔倒——长期的劳累引发了一场大病,这一病就是十年。期间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后来经过多方医治,孙犁逐渐康复,又欲重新开始写作。然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突然到来,孙犁的创作遂被再次打乱。

1977年7月,《人民文学》杂志编辑向孙犁约稿,他写了《关于短篇小说》发表于该刊第八期,由此复出。这个时期,他的小说写得少了,除一束《芸斋小说》外,他把时间大多用在了研读古籍,写作散文、杂文上。从1979到1995年,他先后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个作品集[8] (此10部作品集为“耕堂文录十种”)。除个别篇章外,大部分写于1976年12月到1995年5月这20年间,且大多为散文。这些作品所显示出的旺盛的写作实力和富有个性特色的思想艺术使他重新引起文坛关注,人们把“文革”前的孙犁称作“老孙犁”,而把“文革”后的孙犁称作“新孙犁”,并且对他进行了种种的解读。然而,孙犁却在《曲终集》之后隐退彻底告别文坛。

孙犁晚年身体一直有病,但就是不肯去医院,怕受折腾(指反复检查)。1995年5月的一天,孙犁下楼散步,偶感风寒,引起老年病(主要是前列腺症状)。从此,他辍笔不再写作,也不阅读报纸,完完全全地进行疗养。1998年10月,孙犁病情再度加重,住进天津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这时,他已经生活不能自理了,完全依靠护理人员照料一切。

就这样,孙犁在病榻上缠绵了将近4年。2002年7月11日,孙犁逝世,享年90岁。

 

上一篇水淀留痕下一篇捕鱼百法
在线客服
- 客服1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2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四合一建站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