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淀船说
更多

   白洋淀船说,一个美丽而真实的船说,这里讲述的是关于白洋淀船的故事。白洋淀的船有上千年的历史,为了适应生产生活的不同需求,白洋淀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逐渐制造出了各式各样的船只。形成了具有中国北方独有的风格。1498253137977930.jpg

   白洋淀的船在全国来说是独特的,而且中国北方各地的船只都是源于白洋淀。种类和样式多,是它第一个独特。如大型船有出海捕鱼的渔船,旅游用的大型画舫,过去航行在大清河上运输物资的对槽、艘子等;中型船有三舱、四舱、五舱、六舱。小型船有鹰排子、鸭排子、枪排等。每种船都有独自的用途,每种船都有自己的故事。

   第二个独特就是名称不一样,比如船浆。南方叫“橹”是安装在后面,只有一只。北方叫“船桨”大部分是左右两只,而且双桨平行的划桨。只有我们白洋淀 叫做“棹”是交叉划,省力速度快。最具特色的,也是技术水平最高的划船方式,就是使用一支“棹”,挂在船后的左侧或者右侧,向前倾斜行驶。相信不是老白洋淀人根本就不知道。

   第三个独特就是迄今为止最真实的,能真正代表白洋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上千年的历史记载,展现白洋淀人的聪明和智慧。承载着白洋淀人厚德载物的精神。每种船都包涵众多故事,每一种船都可再现其一段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留给白洋淀人的是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雄安新区与天津渊远流长!!
时间:2018-03-18   作者:悦享新区 【转载】   来自于:悦享新区   阅读
 从白洋淀到海河:雄安新区与天津渊远流长
A BEAUTIFUL SPRING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据说,世界上90%的城市依托着江河湖海,旁水而居是城市兴起的条件之一。雄安新区虽是初设,然而其所在地历史上的河流网络,水运航道之分布,却勾连出一幅北京、天津、保定(包括雄安新区)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相连、文化一脉的密切相关的历史画卷。

今天,毋庸讳言,让京津冀紧密相连的水系,由于自然的变迁和人类的活动变得干涸或残缺不全,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是京津冀协同战略推进面对的巨大挑战和必须回应的问题。雄安新区的规划也把白洋淀的水环境治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白洋淀•西淀

雄安新区,三县围一水,这一水就是白洋淀。说起白洋淀,它跟天津的海河,还有剪不断的关联。“九河下梢”这个称呼对天津人并不陌生,其实它不仅可以用来称呼天津,也适用于天津西边的白洋淀。

白洋淀旧称西淀,是太行山东麓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洼地上汇水而形成的,水域构造独特,由多条河将各个淀泊连在一起,河淀相连,沟壕交织错落。明代《弘治保定郡志》记载:“白洋淀,在郡治东九十里,新安县南十五里,以水势汪洋”,形成了白洋淀现在的名字。

白洋淀现有143个淀泊,面积366平方公里,被称为华北明珠,著名的“小兵张嘎”、雁翎队抗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白洋淀85%的水域在保定市安新县境内。淀区有纯水村39个,淀边村134个。淀的意思是浅湖,地理上,水深超过10米称为湖,3米以下称为沼泽,白洋淀水深大约6、7米,因此称为淀。

(白洋淀上的雁翎队)

白洋淀具有接纳上游洪水沥水,减少周边洪涝灾害的作用。白洋淀地势与整个河北省的地势一样,都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历史上,白洋淀从北、西、南三面接纳白沟引河、萍河、瀑河、唐河、漕河、府河、孝义河、潴龙河等9条河流,史称“九河入淀”;白洋淀的水,从淀区东面经大清河、赵王新河汇入海河。

除了缓洪滞沥的基本功能,历史上的白洋淀还有军事防御的作用。据说燕国的五百里长城、宋代九百里“屯田防线”就设在白洋淀北岸。

宋辽对峙,两国以白沟沿线(相当于今大清河及海河一线)为宋辽国界,因此有“界河”之称。今天的天津海河当时也称界河,只是天津这个名称还没有出现。为抵御辽兵的进犯,宋朝构筑塘泊防线。随着宋在界河沿途设塞屯兵,围堤屯田工程不断扩大,又沿今保定至安新、雄县、霸县,直到青县附近沿线开辟许多塘泺,利用这里地势低洼的特点,把一些河流与淀泊连接起来,引水灌溉,构成一条“绵亘七州军,屈曲九百里,深不可舟行,浅不可徒涉”的塘泊防线,一条“水长城”。《安新县志》记载,今白洋淀西部的四门堤,北部的新安北堤,皆筑于宋代。

明永乐年间,南方大批移民迁居此地。当时的白洋淀历经了人工治理,水与水之间,河道与沟壕相通,淀泊与河道相连,水深处可以行船,浅处可以种稻,水淀中间积土筑台就是屯兵驻防与村民居住地。

清代加速了白洋淀堤防的治理,并且随着水运商贸的发展,白洋淀的端村、新安成为远近闻名的码头。《安新县志》记载,端村于明初年间形成,从湖北地区迁来的一支屯兵在白洋淀边屯田筑城,生息繁衍,形成了最早期的村落。由于白洋淀扼守大清河水路要道,随着大清河及其沿线水陆交通逐渐繁忙,白洋淀的端村成为大清河漕运的一个落脚点。不少端村人因从事漕运,离开家乡,到保定、天津闯荡,并落户津保。而著名的西河大鼓也是沿着大清河流传到天津、北京,成为京津冀重要的一门曲艺艺术。西河大鼓创始人马三峰就是安新县端村人,他最早将西河大鼓带到天津和北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上游修建水库等,白洋淀来水急剧减少。80年代白洋淀曾经干涸见底,村民一度在淀里种庄稼。现在白洋淀基本靠生态补水。这也成为雄安新区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保定:曾经繁盛的水运码头

清代到上世纪前期,从白洋淀向西,经府河,可行船至保定,向东沿大清河可达天津。

古时保定境内河流纵横,水利条件优越。金末文学家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保定城内,水占十四,渊绵舒徐,青柳弥望,为柳塘,西溪,南湖,北谭,锦云口,舟行其中,投网可得鱼,有鱼儿洲渚之想。”

(保定府河图)

保定的水路交通网主要依靠府河,府河又称清苑河、一亩泉河,明朝置保定府后,保定府城至白洋淀水域河段,始称府河。它由发源于满城县的一亩泉和鸡距泉合流而成,过保定城南,注入白洋淀。

明代保定曾经是南北盐粮运输的水上交通要道。清代乾隆时,打通了从保定到天津的航道,“舟楫遄行、商贾云集”200余年不衰。当时保定是河北棉花的集疏运码头,府河、大清河水量充足,适宜载重50顿至100吨的船只航行。棉花在保定南关码头装船,走府河,经白洋淀,再通过大清河运往天津。当时从保定到天津的航程为190公里,需要4到6天时间,与铁路运输时间相同,却能节省大量运费。有人调查,保定的棉花由铁路运到天津的约占十分之三,由水路运到天津的则占十分之七。

天津运往保定、安新的日用杂货,大部分也靠水运,水运贸易带动了沿岸居民生活,促进了经济繁荣。

大清河、白洋淀、府河构筑起津保之间重要的航运通道,清康熙八年保定成为直隶省会后,保定至天津及南北运河间的航运量增多。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津保之间航运贸易量与日俱增。据统计,1906年进出天津的民船59604只,来自大清河的船只为21236只,占当年水路进出天津总量的35.6%。保定府河码头成为连接津保及南北贸易的水陆要冲。

 

共有2页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在线客服
- 客服1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2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四合一建站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