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洋淀船说,一个美丽而真实的船说,这里讲述的是关于白洋淀船的故事。白洋淀的船有上千年的历史,为了适应生产生活的不同需求,白洋淀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逐渐制造出了各式各样的船只。形成了具有中国北方独有的风格。 白洋淀的船在全国来说是独特的,而且中国北方各地的船只都是源于白洋淀。种类和样式多,是它第一个独特。如大型船有出海捕鱼的渔船,旅游用的大型画舫,过去航行在大清河上运输物资的对槽、艘子等;中型船有三舱、四舱、五舱、六舱。小型船有鹰排子、鸭排子、枪排等。每种船都有独自的用途,每种船都有自己的故事。 第二个独特就是名称不一样,比如船浆。南方叫“橹”是安装在后面,只有一只。北方叫“船桨”大部分是左右两只,而且双桨平行的划桨。只有我们白洋淀 叫做“棹”是交叉划,省力速度快。最具特色的,也是技术水平最高的划船方式,就是使用一支“棹”,挂在船后的左侧或者右侧,向前倾斜行驶。相信不是老白洋淀人根本就不知道。 第三个独特就是迄今为止最真实的,能真正代表白洋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上千年的历史记载,展现白洋淀人的聪明和智慧。承载着白洋淀人厚德载物的精神。每种船都包涵众多故事,每一种船都可再现其一段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留给白洋淀人的是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
|
白洋淀的历史 一、古白洋淀的形成与演变 古白洋淀,是指历史上完全受自然因素影响变化时期的白洋淀水域。根据《白洋淀国土经济初步研究》一书,古白洋淀位于新生代以来由于差异性断陷下沉所形成的冀中凹陷之中。 到新生代新三纪,冀中凹陷趋于填平,形成古白洋淀——文安洼古湖盆区。新生代第四纪,发源太行山的河系,在太行山东麓形成了冲积扇,低洼地带形成洼淀。随着气候变化,海水入浸,古白洋淀水域时而扩张,时而收缩。在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白洋淀又经历了一次兴起、扩张与收缩的演变过程。即在距今10000~7500年的早全新世后期,原已干涸的白洋淀再度兴起。在距今7500~2500年的中全新世期间,河北平原东部发生海浸,海面上升,河流排水不畅。同时,气候潮湿多雨,河水增加,从而使白洋淀水域,扩张到全新世以来的最大范围。北起永清、霸县、雄县、容城,西至保定、清苑、望都、定县,南至安国、博野、肃宁、河间,东面与古文安洼水域相连。到距今2500年开始的晚全新世,气候转向干旱,雨量变小,白洋淀水变浅,水域范围收缩,局部干涸,水域连片的古白洋淀逐步解体。有些学者认为,古白洋淀的退缩解体还与古黄河在商(殷)、周时期曾长期流经白洋淀区域,由接近潴龙河、大清河一线至天津入海有关系。晚全新世,古白洋淀退缩解体,正值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燕长城”即位于徐水、白洋淀边缘至雄县一线。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在退缩的白洋淀边置县有鄚(今任丘市鄚州镇)、阿陵(任丘市陵城)、高阳等。 白洋淀解体后形成若干淀泊。随着历史的发展,古籍中对白洋淀区域的淀泊有了文字记载。 西晋左思(约公元250~305年)在《魏都赋》中有“‘鸳鸯交谷’,‘虎涧龙山’,‘掘鲤之淀’,‘盖节之渊’……”。文中的掘鲤淀,唐代李善注,“在河间莫县之西”,位置相当于今白洋淀。 北魏郦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在《水经注》易水篇中记述,“易水又东,渥水注之,其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南,谓之大渥淀小渥淀,水南流注易水”。据有关资料认为,大渥淀和小渥淀即大殷淀和殷家淀(清·乾隆《新安县志》),亦即今大王淀和小王淀,是白洋淀水域的两个洼淀(《海河今昔纪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