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洋淀船说,一个美丽而真实的船说,这里讲述的是关于白洋淀船的故事。白洋淀的船有上千年的历史,为了适应生产生活的不同需求,白洋淀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逐渐制造出了各式各样的船只。形成了具有中国北方独有的风格。 白洋淀的船在全国来说是独特的,而且中国北方各地的船只都是源于白洋淀。种类和样式多,是它第一个独特。如大型船有出海捕鱼的渔船,旅游用的大型画舫,过去航行在大清河上运输物资的对槽、艘子等;中型船有三舱、四舱、五舱、六舱。小型船有鹰排子、鸭排子、枪排等。每种船都有独自的用途,每种船都有自己的故事。 第二个独特就是名称不一样,比如船浆。南方叫“橹”是安装在后面,只有一只。北方叫“船桨”大部分是左右两只,而且双桨平行的划桨。只有我们白洋淀 叫做“棹”是交叉划,省力速度快。最具特色的,也是技术水平最高的划船方式,就是使用一支“棹”,挂在船后的左侧或者右侧,向前倾斜行驶。相信不是老白洋淀人根本就不知道。 第三个独特就是迄今为止最真实的,能真正代表白洋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上千年的历史记载,展现白洋淀人的聪明和智慧。承载着白洋淀人厚德载物的精神。每种船都包涵众多故事,每一种船都可再现其一段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留给白洋淀人的是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
|
白洋淀古船 一、白洋淀船的发展史 白洋淀古船始于何时,无早期的文字记载。但是白洋淀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周边早期人类的活动表明,舟船在白洋淀的出现历史久远。 地址勘探和考古成果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孕育中华民族文化,被称之为母亲河的黄河曾经长期流经白洋淀。 古白洋淀源于古黄河有濒临渤海。洪水滔滔,经流不息。司马迁《史记.河渠书第七》中记述大禹治水陆上乘车,水上乘船,疏引黄河,到大陆泽,分为九河,又会合为逆河,流入渤海的史实。 安新县梁庄磁山文化遗址,留村仰韶文化遗址,及白洋淀周边发掘的商周、战国和汉文化遗址,都说明人类早期曾经在这一带生活,无疑要借助于舟船工具。 大批船只在白洋淀出现始于北宋,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六宅使何承巨几宋将杨延昭治理白洋淀、镇守边关时,大搞“塘砾防线”,其工程浩大,“发诸镇兵一万八千人给其役”,并设哨所125处,“戌率了千人乘船百艘往来巡逻”,可见当时白洋淀船只数量之多。 白洋淀造船业兴于北宋,历经元、明、清。元代的“漕运”和明代的“陆海兼运”,“内河官漕”与“商运”都离不开船的制造与改进,清朝由于对白洋淀的治理,航运事业极为兴盛,尤以津、保航运历200年而不衰,都促进了白洋淀造船业的发展。
|